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中国乡村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时间:2017-01-10 |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根据过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规律,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必然引发乡村旅游革命。乡村旅游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乡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热点。乡村旅游发展是风头正劲,但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未来乡村旅游不可能是景区化发展,不可能以观光为主,尽管旅游核心吸引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乡村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一、从陶翁的《归园田居》,看中国乡村的旅游资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5首,其中之一有这样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系列《归园田居》恰恰是对耕读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古代农村是耕读乡村,秉承耕读传家,劳作滋养身体,读书修身养性,由此形成古代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良性循环的模式。就旅游资源来说,中国社会的封建时代较之于欧美封闭而漫长,其最具典型的形态是农耕经济,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

这首诗的后几句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直抒胸臆的感情表露,在传统农业时代,其回归自然的期盼是热切的;在后工业革命时代,更有现实意义,其不仅是反映了现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这首诗足以说明,中国的乡村有我们所渴求的旅游资源,既然有所求,定然有所依。
中国乡村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二、从传统的耕读文化,看中国乡村的资源价值

中国文化对于欧美国家一直是神秘的,而乡村则是中国的文化秘境和集聚点。

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事实上,中国5000年的文明就是乡村主导的文明,现今尚保留下来的近300万个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离开乡村就无法解读中华文明。

中国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中国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乡村建筑和田园在内的人文与自然形态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这样说来,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一个可以深沉对视的有生命的老人,更难得的是,有的还珍存着人类童年时代未泯灭的初心。

在偏远的黔东南,其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风俗,就是中华民族童年生活方式的一种保留。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着我们4000年前的太阳历;姊妹节、茅人节堪称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侗族大歌、多声部情歌、水鼓舞、东方最古老的斗牛节等,则以歌舞传承着文字没有记载下来的古代先民的传奇和历史。许多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样一种无忧无虑、淳朴快乐的生活方式,是儿童时代才有的。

在古徽州地区,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深切揭示了东方社会形态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古代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另外,现在客家人的语言恰恰是古代中国的汉民族语言。
中国乡村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三、从欧美的庄园或农庄,看中国乡村的独特资源禀赋

我们还是从田园诗说起。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同样清新可爱;且其田园诗直接影响了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也就是说最终沾染了贵族气,而没有了原生的乡村所本来内生的原真的生活气息。而这恰恰与欧洲的乡村社会变迁有关,因为中世纪后的乡村已经变成了贵族的庄园。

欧美的乡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园,就土地成分而言,这些庄园或者是领主的私有地,或者是农民的份地,而那些豪华的城堡并非平民居住的地方,农民居住的仅仅是异常简陋的茅舍。一个上层与底层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割裂的社会形态,是不会融合并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的,说到底,欧洲乡村只剩了一个乡村的壳儿,其实就是一个农场主居住的地方,里面已经没有乡村生活,生活在那里的是贵族化的农场主。尽管人们同时生活在一个大的空间里,但精神与物质明显出现了疏离和脱节。

至于欧洲的乡村,有人说多么美丽。但我要问,一个没有乡情风俗和健康人文内蕴的乡村,如何给人一种惬意、闲适、平和的感受和体验?它们的美丽,对于国人,顶多就是一种异质化体验,事实上,无论哪个境外的乡村,对我们国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因为我们不常见,但论人文风情,中国的乡村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与欧美乡村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西方文明是断层的文明,西方文明是从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城邦文明开始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文明。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最美、最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在欧洲,但世界上寿命最长、最完善、最成熟的乡村定然在中国,中国的乡村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样说来,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中国的乡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遗产。

这也是国外游客特别喜欢中国乡村的原因。中国乡村不仅对中国人有吸引力,对外国人更充满魅力。近年来,欧美甚至韩日国家的游客,专往中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地方拍跑,甚至一头扎进我国一些几乎没有怎么开发、还处于原生状态的乡村,而非那些已经开发成熟的景区。他们所追逐的就是迥异于城市环境的生态和生活,所体验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中国乡村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总之,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离开乡村无法解读中华文明。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人类,那是我们生活的净土,我们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们共同的家园。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从工业文明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愚昧的生活方式;但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现代旅游角度讲,却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资源,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适合人群居住。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