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贵州乡村旅游的需求和模式解析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5-26 | 关键词:乡村旅游

  一、突出贵州特色: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要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运用新的机制,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贵州需要坚持两个关键:一是坚持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二是坚持国际化的起点,强调文化性和原生性。目标是要把贵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因地制宜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基本原则是要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国际化视角推进。目前,贵州省已与新西兰政府和法国、奥地利、爱尔兰等国旅游机构就合作开发贵州旅游达成协议。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和资源,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贵州的乡村旅游应是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是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新产品。为此,在开发中如何保护、挖掘和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就显得十分紧迫和严峻。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是发展贵州乡村旅游业中需要把握的平衡点。

  二、消除瓶颈制约:政府引导主要围绕五个方面

  发展乡村旅游,贵州面临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断裂上:一是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三是分散的村寨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为此,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整合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高度重视、高度定位,利用旅游振兴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主题工作组,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发展的合力。

  2、要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以贵州省的财力来看,开辟新的专门资金渠道很困难,但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等很多,整合起来可以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建议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规划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明确各类资金向乡村旅游投入。

  3、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参加培训班,使农民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4、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5、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打造贵州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建议建设贵州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定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三、实施“新农村建设运动”:创新机制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大规模的资金、物资和人力,单纯依靠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吸引企业投资也不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贵州农村如果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并实现有序的交换,将焕发出强劲的创造力,我认为,可以提出“新村建设运动”,以此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较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人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

  从要素组合的情况来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从世界范围看,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韩国上世纪70年代提出在全国农村开展”勤劳、自助、合作“,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新村运动“取得显著成效。韩国的新村运动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善生活条件,包括修建住房、厨房、厕所,美化居住环境。第二阶段则更多面向农村,包括修桥、筑路、修建灌渠、公共推肥基地、农村公共建筑等。第三阶段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包括创办农场、林场及开发市场和开办工厂等等。韩国的“新村运动”采取民办公助相结合方式,利用了农村大量闲散劳动力,刺激了农民需求,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韩国仅用25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起飞”,创造了“人为的奇迹”。

  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

  1、“农户+农户”模式。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

  2、“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富旅游活动。

  3、“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

  4、公司制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对头、经营科学,容易使乡村旅游开发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5、股份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

  6、“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7、“政府+公司+农户”模式。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游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模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县、乡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8、个体农庄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


      山合水易机构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or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