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案例——泰州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9-01 | 关键词:旅游专项规划 旅游规划

  为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产业地位显著提升,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一)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稳步发展

  我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接待国内游客1072.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13.34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见表1)。

  表1:“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情况

表1:“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情况

  我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大幅增长,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9万人次,旅游创汇7931万美元(见表2)。

  表2:“十一五”期间入境旅游情况

表2:“十一五”期间入境旅游情况

  (二)旅游项目开发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逾百亿元,围绕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建设取得较大突破。

  建成凤城河风景区、学政试院、城隍庙、都天行宫、天德湖公园、锦绣天地花博园、雕花楼等项目。初步建成泰州华侨城,兴化市乌巾荡湿地风景区、千岛菜花风景区、李中水上森林风景区,泰兴市黄桥红色旅游区、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靖江市马洲岛和长江湿地旅游度假区、金色四季生态旅游观光园等项目,形成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其中溱湖风景区已进入江苏省旅游景区“二十强”。到“十一五”末,我市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1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初步形成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岛菜花节、郑板桥艺术节、泰兴银杏节、靖江江鲜·汤包美食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和“一日游”、“二日游”综合旅游产品及夜游、湿地考察游、水乡风光游、节庆旅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旅行社100家,旅游星级饭店27家,经济型酒店7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000多人。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对全市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增强。

  (四)旅游市场开发初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参加由国家、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南京经济协作区举办的旅游交易会、宣传促销、高层论坛等活动,同时积极筹办组织了40多个市内旅游活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长三角千家旅行社看泰州”等重大旅游活动,不断深化与中国国旅总社、“龙之旅”全国旅游协作网等国内知名旅游组织的广泛合作。完善旅游宣传载体,精心策划、编印《泰州旅游》等刊物,倾力打造“泰州旅游网”,大力实施全方位旅游宣传,泰州在全国旅游市场的知名度有所提高。

  (五)旅游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编制实施《泰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泰州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纲要》,姜堰市、兴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凤城河风景区、溱湖风景区等重点景区发展规划。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泰州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泰州市“一日游”管理办法》、《泰州市旅游团队餐管理办法》、《泰州市旅游团队购物场所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旅游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缺少具有足够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项目。

  2.城市配套设施档次不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3.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明显,宣传手段比较单一、促销经费投入较少。

  4.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商品开发、体制创新力度不够。

  总体上,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下游,与盐城、淮安、宿迁同列第三方阵(见表3)。

  表3:2010年江苏省各市旅游接待情况

表3:2010年江苏省各市旅游接待情况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三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对外经济联系和商务活动将更加频繁;四是旅游市场需求趋旺和消费市场转型,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迅速兴起,新型旅游消费方式将备受亲睐;五是交通环境不断优化,旅游联动发展条件将更加优越;六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旅游业质态将更加健康、文明;七是我市优质的自然禀赋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压力;二是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切实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三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带来的压力;四是扩大内需政策减弱、信贷投放明显减少、旅游用地指标紧张、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把旅游业培育成泰州的新兴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促进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推介创新、服务创新。围绕“休闲度假”,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板块,逐步增强和提升休闲度假的氛围和功能。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将我市打造成为知名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转型目标: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基础观光旅游项目,着力培育和打造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十二五”期间建成凤城河风景区水城慢生活、中国医药城康体保健、姜堰湿地温泉、兴化水乡生态、泰兴银杏养生和靖江江鲜美食等6个休闲度假板块,形成城市板块和乡村板块功能互补的优势集群,打造“四季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结构目标:突出市区主体,努力构建凤城河风景区水城慢生活休闲度假板块和中国医药城康体保健休闲度假板块,形成市区主打特色产品。鼓励各市建设以文化、生态、休闲、美食等为主题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增强我市旅游的综合实力。

  经济目标:力争旅游业发展部分指标达到江苏旅游第二方阵的水平。具体指标见表4、表5。

  表4:主要经济指标

表4:主要经济指标

  表5:旅游业与GDP和第三产业经济指标的关系

表5:旅游业与GDP和第三产业经济指标的关系

  注:旅游增加值按旅游总收入的44.62%(2010年全省平均值)计算。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

  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旗帜,整合泰州文化古城休闲、溱湖湿地温泉、兴化水乡生态三大旅游集聚区,大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档升级,深度开发古城慢生活游、湿地游、乡村游等度假旅游产品,形成我市休闲度假旅游的标杆区域。努力打造泰州医药城、靖江马洲岛、泰兴宣堡新三大养生康健、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以六大区域引领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形成观光游、专项游并举的旅游新布局。

  强化主城区“水天堂 夜游城”旅游产品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城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幸福水城慢生活”品牌;以姜堰、兴化的水乡、湿地为次中心,形成休闲度假旅游集聚效应;以靖江、泰兴为主,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推进全市旅游业均衡发展。

  二、健全产品体系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形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休闲度假产品为主导,专项旅游产品为特色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产品的开发力度。

  (一)重点打造旅游业龙头型产品

  推进凤城河风景区、溱湖风景区实施深度开发和建设,全力打造我市观光型旅游龙头产品,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努力形成城市旅游名牌产品。精心策划和建设集参与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引擎型、井喷型旅游项目——泰州“顺天城”人类自然灾难科普教育基地,形成新的旅游发展启动器,实现我市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

  (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满足未来旅游市场的需要。适应商务旅游需求,实施深度开发和持续开发,注重与生态环境、农业、宗教文化、戏剧文化、饮食文化等紧密结合,打造沿江、里下河地区水乡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精品项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积极创建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水乡农业生态度假旅游。加强策划和规划设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省农业开发区、海陵农业园、高港农业生态园、姜堰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和河横村、泰兴观光休闲生态果园、靖江金色四季生态旅游观光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点的度假和体验旅游。

  发展美食休闲度假旅游。策划、举办江鲜、河鲜、湖鲜美食节活动,积极推出美食旅游活动。深度开发泰州江河湖鲜美食节、靖江江鲜节、蟹黄汤包节、黄桥烧饼节、溱湖八鲜节,延伸产业链。加强美食产品的原料、半成品的标准化设定和品牌化创建,打造美食生产、培训、创意、文化产业链,使之成为度假旅游的亮点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启动器。发展早点早茶、晚间夜游、水上休闲、沐浴、文艺鉴赏、主题街区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度假。

  (三)发展专项旅游产品

  1.发展乡村旅游

  以苏中水乡湿地村落为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产品增加值,带动乡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发挥现代农业高效、低碳的特色,建设较高水准的大型采摘园、休闲渔村和休闲度假农庄、乡村俱乐部等。

  2.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加快实施稻河古街区项目,展示历史建筑和街区风貌,彰显名人文化,建成集居住、历史风情旅游和滨水休闲、特色购物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整合安定书院、稻河古街区、大浦小学,姜堰、泰兴市内名人旧迹资源,联合扬州、淮安两市力推“寻访领袖足迹游”,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水天堂夜游城”为主题,积极开发夜游、夜娱、夜演、夜宴、夜购等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教育、戏曲(京剧、评话、淮剧等)、宗教、红色、盐税、民俗等文化资源,发展修学等专题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深化城市文化内涵。

  3.发展生态养生养老旅游产品

  依靠中国医药城和银杏、温泉、湿地等养生资源,建设康体保健、温泉养生和养老旅游项目。坚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以及社区参与原则,开发分时度假养生游、养生科普教育游、养生果蔬采摘游、养生主题节庆游等旅游产品。

  4.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和传统制造业、医药业等优势产业,加大商务、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会展中心和商务旅游集聚区,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以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的发展。

  (四)发展新兴旅游业

  引导和扶持中高端休闲产业、泰州老行当文化总部经济、智慧旅游运营体系、旅游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咨询服务产业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重点发展游艇产业园、林海沙滩车、兴化手工木船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和泰州华侨城等中高端休闲产业。

  三、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项目预期投入200亿元,共有4项重大旅游项目、13项重点旅游项目和11项一般旅游项目。

  (一) 重大旅游项目

(一) 重大旅游项目

  (二) 重点旅游项目

(二) 重点旅游项目

  (三)一般旅游项目

(三)一般旅游项目

  四、配套设施建设

  (一)提升城市内外交通畅达水平。完善全市铁路和高速公路布局,提高与邻近省、市的通达度;加快建设苏中机场,扩大客源市场的地域辐射范围。对市区主干道和旅游通道进行立面整治、道路拓宽和绿化整治,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运输,成立旅游车船公司,开辟城市旅游交通专线,通达市内各景区(点)。在重点景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和高速公路连接线,营造较好的旅游运输市场环境,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二)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信息中心、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导游服务中心、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等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通绿色旅游通道,优化完善全市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系统。规划建设高档旅游饭店、商务型、经济型饭店以及特色餐饮名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需求。

  (三)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泰州旅游网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2580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功能。完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投诉功能,建立旅游执法机制,提供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和旅游救助等优质服务。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强化网络市场分销,构建旅游信息库。

  (四)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加大旅游景区(点)水体保护力度,强化景区(点)污水收集和处理;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推广高效低耗、节能环保、安全舒适车型;推进低碳旅游方式。

  五、品牌质量管理

  按照国家、省级标准,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旅游商品的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鼓励旅游景区(点)创建品牌、提升旅游饭店档次、发展壮大旅行社。引导旅行社提质增效,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嫁接国内大型旅行社(集团),做大做强我市旅行社行业。推动旅游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环节标准化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A级旅游景区30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0处;建成旅游星级饭店40座,其中五星9座,四星10座;发展旅行社120家。

  六、服务质量管理

  以国家《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为指南,建立旅游质量监督网络,加强联合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投诉处理,实行旅行社等级评定和常态化监管,强化导游工作人员优胜劣汰监管机制;健全旅游景区(点)消费维权体系,在各主要旅游景区(点)设立12315维权联络站;加强旅游景区(点)购物场所特别是食品经营市场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管,优化购物环境和服务环境,坚决打击欺诈旅游者的行为,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七、商品开发销售

  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和专业机构设计、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形成日用品、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地方品牌化、特色化旅游系列商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30%。合理布局旅游购物街区,在市区、旅游景区(点)、历史文化街区、重要节点地区建设旅游特色商品销售中心,打造旅游购物集聚区和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充分满足游客“游”有所“购”的需求。优化旅游购物环境,完善旅游购物区的休憩、餐馆、娱乐等功能,加强旅游购物的市场管理,建立旅游购物场所信用等级制度,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八、强化宣传推介

  实施宣传、广告、促销相结合营销,重点进行实地促销,建立主流市场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巩固和拓展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推进我市进入长三角地区主流市场。

  (一)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利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加强主要旅游景区(点)、城市的繁华地段分支机构和代理点的建设,对外宣传我市旅游,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我市旅游形象和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二)提升旅游节庆的市场影响力。继续举办高水平的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岛菜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增强城市吸引力,不断集聚旅游人气。引入市场机制,整合活动内容,强化各项活动影响力,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三)增强举办特色会展赛事的能力。放大海陵“体育器材之乡”、兴化“国际象棋之乡”、靖江“江鲜菜之乡”品牌影响,举办国际象棋、乒乓球、举重、美食等特色赛事,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商品交流会、博览会,吸引各地客商汇集泰州,不断扩大旅游宣传领域。

  (四)强化入境市场促销。加强对东南亚和欧美客源市场的宣传,积极开发长三角地区和本市常驻外国人员及港澳台同胞旅游市场,广泛吸引外资及港澳台机构雇员及其家庭来泰旅游,有效开拓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五)联合媒体强势营销。完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宣传内容,充分依托央视媒体和周边省、市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强化长三角城市媒体的宣传,注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系列性、针对性的宣传,增强旅游促销效果。重点突破央视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提高城市知名度。

  (六)文旅结合助推旅游。组织创作以全市水城水乡风貌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MTV、小说、绘画、摄影等文艺作品,彰显我市水城水乡生态民俗文化。弘扬京剧、淮剧等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研究区域特色文化,加强泰州学派和泰州教育理念等研究。

  (七)区域合作联手营销。以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省内各城市多边和双边旅游产品联合开发、旅游推广,深化与沪、浙、皖、鲁等周边地区城市以及我市水陆空交通通达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客源互动及其对本地旅游发展的带动效应。

  第四章 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督查力度,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重点地区要将旅游发展指标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旅游委员会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重大问题,提高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效能,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深化管理创新。统筹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开发推广,实行旅游项目联合审批或核准。设立市旅游发展项目引导资金。统筹全市旅游景区宣传和营销模式,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努力放大品牌效应。

  二、政策保障

  (一)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市级旅游重点项目的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在全额收取后,经批准并征得投资者同意,可将50%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入股;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年租金前3年减半征收;以土地作为政府投资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后5年内国有股红利部分转增股本,继续留给企业使用。对新办旅游企业前3年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用于滚动开发。

  (二)完善旅游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对各地旅游业发展实施考核激励制度。参照省奖励标准,适时提高我市奖励标准,增强旅游企业发展积极性。鼓励开辟市内景区(点)旅游专线,加大车辆购置、营运许可、线路站点设置、停车场建设、政策性免票、冷线运营等方面扶持力度。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以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三、资金保障

  (一)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教育培训等。

  (二)旅游投融资基金。成立财政旅游投融资基金管理机构,加大资金募集力度。募集资金主要以股权的形式投向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旅游基础设施或大型高收益的旅游项目,实现政策性和有偿性的统一。

  (三)国有股权收益。从政府国有资产授权投资公司的国有股权收益中安排部分资金,通过授权投资公司,对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以控股、参股方式投入,或用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的投入。

  四、人才保障

  (一)加强旅游业人才教育。在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加强旅游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与相关高校合作,委托定向培养旅游专业人员500名,建立旅游产业的后备人才库。

  (二)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每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逐步实现旅游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三)健全旅游人才引进机制。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制定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高层管理人才、专业人才200名。

  附件: 1.重大旅游项目表、2.重点旅游项目表、3.一般旅游项目表

  附件1:

  重大旅游项目表

重大旅游项目表

  附件2:

  重点旅游项目表

重点旅游项目表
重点旅游项目表
重点旅游项目表

  附件3:

  一般旅游项目表

一般旅游项目表
一般旅游项目表

  山合水易机构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or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