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怎么开发?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20-04-13 |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型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分科实践教学,其学科综合的范畴非常宽广,其课程标准的研制与活动教学的实施应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艺术等学科为主,整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力量,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及分科教学的局限,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校外活动课程模式。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怎么开发?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一、确定课程性质与定位

 

研学旅行课程性质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计划性。研学旅行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是参与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集体教育活动。

 

实践性。研学旅行是学校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

 

整合性。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

 

开放性。研学的情境是开放的,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发散思维。

 

趣味性。研学旅行离开学生常住地,旅行经历、异地景观和研学实践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课程定位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各个学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和加深。研学旅行开展异地研学,拓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视野,提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品位和实效。

 

研学旅行对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学生培育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二、明确研学课程基本理念

 

研学旅行课程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使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家国情怀;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研学旅行在课程建设、基地规划、线路选择、课程实施、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学习与旅行探究深度融合,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以引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为课程教学方式:研学旅行从教育均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强调集体旅宿、集体研学,在改变学生个人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独立探究和个性发展。倡导研学课程资源共享、研学创意和成果分享,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开放性,要求研学活动过程中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将辩证思维培养作为重要的研学目标,不追求任务结果和呈现方式的一致,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和表现方法。研学旅行的学业评价必须兼顾研究的深度和操作的合理化程度。

 

三、确定课程目标

 

总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学段目标: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基础教育三个学段,主要覆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七个年级。研学旅行课程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有很大不同,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养的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因年龄而导致的程度差别。

 

四、课程内容分类

 

依据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各学段开展研学旅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

 

五、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要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合作探究和交流,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创新意识和能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开放性原则,依据研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问题情景的开放性,不能设置唯一正确的答案,要兼顾学生达成研学目标的一般情况和在某一方面的特别表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评价,注重对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评价。激励性原则,除了甄别功能外,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认知自己的强项和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学生反思和持续发展。

 

成果展示形式:

 

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提供研学成果。

 

成果表达形式: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

 

成果交流方式: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展板、墙报等。

 

研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高中阶段实行学分管理,评价标准按学分制定。其它学段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研学过程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过程性评价标准。研学旅行整体评价的构成比例可参照:目标检测40%、过程管理30%、成果评价20%、社会评估10%。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