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市化趋势

作者:赵朴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2-11-22 | 关键词:旅游规划 景区规划 景区开发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

  背景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笔者首先举两个著名风景区规划的例子进行实证分析。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多达数百家。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问题,2003年3月,登封市聘请规划专家编制《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按此规划,少林寺景区进行拆迁和新建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涉及到200多家商业网点、10多家武术学校及400多家农户的搬迁。然而如果该规划实施后却会使景区形成典型的城市格局,淹没原有景观意境,造成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

  "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少林寺这一意境的载体是由进山的东西向山路、两侧的山峰、寺前的溪流、树林、村庄和寺庙等组成的。而该《规划》恰恰从外到内对五层意境载体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进山的东西向道路被修成宽阔的公路;弯曲的溪流被改造成人工化规整的水道和垂直石砌驳岸;寺前及周围的村庄被拆掉;寺前的空地上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城市广场……该规划将城市格局完全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区之中,虽然拆建的决心很大,摒弃了商气,但实质上是对景区原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机理式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州牡丹甲天下"。作为国内第一大牡丹品种基地,理应以"花海、绿海"的田野风光来凸现主题,与洛阳牡丹进行区分。然而,2002年编制的《牡丹园景区规划》却是一部城市规划的翻版。其特点是按照城市化的模式来规划牡丹园,该规划实施后形成了目前景区内东边是城市广场,西边是风景园林的风貌。彻底破坏了牡丹园自然田园状的格局,降低了景区品位,完全背离了旅游景区崇尚的"人本主义"原则,不能不说是我国旅游景区规划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原因

  通过上面两部规划的分析,可见城市化的旅游规划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将旅游规划等同于城市规划,机械地套用城市规划的通用概念和规划模式,导致旅游规划的城市规划化和旅游景区的城市化与园林化。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作全部,忽视了旅游规划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战略规划的领先地位。规划师缺乏旅游市场意识,对旅游者的需求及特征了解不多,从具体地段的研究与空间分割入手,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衍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旅游地的软件开发建设,突出表现为一种图件主义;二是沿袭城市规划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风景区规划体制所致。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编制与实施体系,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加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技术运作与认定标准较为熟练。而旅游规划即使是在国外也尚未定型,国内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严格的规划编制与认定体系,理论体系多借鉴于别的学科,技术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旅游规划影响力小,社会地位低,其光辉难免被城市规划所遮盖。

  措施

  近年来各地的城市规划已开始注意吸收旅游规划的成果以增强城市的特色,旅游规划也意识到必须与城市及相关规划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但是想要杜绝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却不仅仅限于此,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解决"风景区旅游规划由谁来编制"的问题,建立一种科学的技术分工体系。旅游,或者是转向旅游的地理、文史、经管等专业,由于学科性质天然的广元性、综合性与思辩性,更加侧重于从多元时空角度来思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已经认识到必须从"资源―产品―市场"的互动层面来规划目的地。因而,应由他们首先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或旅游地概念性规划,再由城市、园林、建筑规划人员在上游规划思路的指引下编制下游的详细规划,完成规划的空间设想和景观落脚。

  其次,应解决"如何架构风景区的灵魂"的问题,即凸显风景区地方性。城市化的旅游规划以一种模式性的"公园化"、"广场化"、"草皮化"戕害风景区的地方特色。如何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基本途径是从风景区的地方性研究与文脉分析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游客心理需求和市场特征,继而提出适宜于景区的发展主题,再按照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

  如上述的少林寺景区应从游客心理需求定开发,形象定位为"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地",在"深山藏古刹"上做文章,突出"山路、山林、山峰、山谷、山溪、山村"等原生型主题景观,按照写意手法进行场景化的意境流设计,让"河变溪、路变径、园变村、阁变楼",寺内外空间形成"深山翠林、碧溪环绕、小桥流水、沟谷村落、牧羊女牧羊、飞鸟晨钟"等系列场景,形成有一定的景深且富有质朴感的生活氛围空间;同时做足少林武术的文章,跨院内要有精彩的寺院武僧表演,开展武术修学旅游,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中国功夫;寺院空间内要突出达摩―――禅宗主线,而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模式化的寺院让游人来参观游览。这样充分展现景区的特色主题,吻合游客来自于电影印象感知心理,满足游客的意境体验。

  至于菏泽牡丹园,"园"的理解是自然田园而非人工园林,主题形象定位为"中华牡丹园",进行景观改造,淡化园林概念,强化田园环境。西部园林化的空间应先恢复其大片田园风光,营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壮丽粗犷的田园花海牡丹景观;打破雕像式僵化开发方式,按照斑、廊、基原理,以若干个"基"(田块)作为"绿叶"(生产性牡丹花),以基上的"斑"(成片的观赏牡丹)作为"牡丹红叶",以"廊"作为观赏通道,以斑中的"蕊"作为观赏核心。为此须彻底改变现有的城市公园与园林建设格局;在田园牡丹风光的基础上建设故事化的场景,在大田园的外围展现牡丹文化。

  第三,应解决"风景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谁"的问题,即现代化与地方特色化的冲突问题。风景区存在近程游憩与中远程特色观赏的冲突,外地游客多钟情于高品位富有特色的景观,本地居民多喜欢现代游憩项目。旅游开发主要针对外地游客,就必须高标准要求,尊重地方性,展现出根源于地脉文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城市化与园林性的游憩设施能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但不必集中于高品位的原生型自然与人文景区内,在其他空间内皆可以建设。倘若对风景区的认识停留在本地居民层面,风景区规划采用本地居民的价值标准,非要推动风景区的"现代化",必定付出代价。

  最后,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解决"旅游规划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问题。推行风景区规划中旅游规划首位机制,逐步建立旅游规划的法制化体系和风景区旅游规划专项审核体系与认定机构,推动旅游规划在学界、政界以及社会产生影响力,从而加强人们对旅游规划的特征、功能及意义的了解,进而形成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认同。

  编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旅游规划日益受到重视。但究竟什么样的规划才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本,业内人士见仁见智。本文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也欢迎业内人士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