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8-09-14 |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立足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解决乡村发展突出问题所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加快完善示范村服务功能配套,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也要注重保护农村元素和乡村特色,积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建筑设计要重“改建”轻“拆建”。多年来,很多地方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上贪大求洋,照抄照搬,对农村原有的建筑推倒重来,大搞拆建,使美丽乡村失去了乡村味道,丢失了区域特色,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思路极不吻合。各级在优化改善基础设施功能时,要坚持“改建、扩建”的思路,建筑设计应该充分依托农村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依山就势、傍河就景,利用乡村建筑元素符号体现农村风格、地域特点,尽量保持乡土原貌,体现民居环境与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使山地有山地的特色、川区有川区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避免把村庄建成“兵营式”,把民居建成“家属楼”。

 

二、村庄风貌要重“护景”轻“造景”。在以往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多数乡村为了突出示范村“点”的价值,忽视“自然美”,大兴“模仿秀”,堆雕塑、造假山,刻意地创造了一些与本土区域风格大相径庭的人造景观,使美丽乡村失去了天然的落落大方。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原则,编制形成高质量、富有艺术美感的整体风貌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和村落布局规划,使各类公共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与区域景观和村落布局规划相衔接,形成文化底蕴厚重、艺术格调高雅、色彩搭配和谐、田园风貌独特、乡愁记忆浓烈、主体功能完善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达到布局合理、艺术性强、风格独特。

 

三、生态建设要重“整治”轻“改治”。许多地方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环境配套中,更多的是用城市化视角去美化乡村,大改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布局,村庄古道变成了水泥油路,小桥流水变成了河堤大桥,村落古宅变成了城市小区,不仅打破了乡村特有的景观空间格局,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景观。要坚持“保护生态、全域整治”的思路,尽可能地保持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致,将千百年来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生态景观延续传承,加强以种草、植树为主的生态绿化,组织开展好以治理农村“十乱”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整治投入力度,优化垃圾处理模式,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等活动,引导乡村树立生态文明的新风,不断解决好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四、文化建设要重“育人”轻“育势”。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将乡土文化片面地理解为文化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等质体的新建改造,注重了舆论式、阵地式宣传,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产业的承载传递。乡土文化传承,要把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具有陇东特色的周祖农耕、香包刺绣和红色革命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道德文化、乡贤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不断增强乡村的整体文化内涵。

 

五、产业开发要重“效益”轻“效仿”。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是否增效的关键因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些地方盲目跟风,一味追求产业规模,违背市场供求关系,照搬外地产业模式,强行要求群众发展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产业,导致当地产业供应饱和,农户增产不增收。在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中,要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把乡村产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起来,充分发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等独特资源,实施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支持有条件的村建设集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

 

六、工作成效要重“民意”轻“臆断”。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主力是农民。但有些地方却忽视了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从头到尾包办、不顾条件蛮干,甚至片面追求特色,代农民决策,搞整齐划一,导致出现了裸墙穿衣、屋顶戴帽、内土外洋等问题,老百姓也难以接受。各级要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凡事公开透明,实行民主协商,重大事项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农民全程参与,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编制,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看法,尊重群众的普遍选择,尊重农村的建设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实际差异,切实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确保真正打造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群众赞许的美丽乡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