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振兴:资源,到底要如何下乡?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9-02-27 |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国家财政支农资源下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卡通直接到户,比如农业综合补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新农保,都是一卡通直接发到农户,另一种是通过项目制,主要是通过条条来为农村提供公共设施与基本服务,比如土地整理项目水利建设项目等等。

 

村庄钉子户是如何练成的?

 

在乡村中,大到对一整个村的整体扶贫,小到自然村建设一条乡村道路,都是项目制的。

 

项目制是通常由地方申请、国家审批、招标工程队实施的项目,到了村庄,往往因为缺少农民参与,而可能遇到钉子户,从而导致项目难以落地。其中最典型的情况,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是国家项目,项目落地要占地或损失青苗的农户索要高额补偿。就笔者亲眼所见,乡村扶贫项目组下乡,整理美化农户自家院子,也被要求支付高额赔偿,不然就要求已经在动工的院子整理恢复到原貌,扯皮打滚,誓不罢休。这个农户所索要的,是抽象的项目工程队的钱,是国家的钱,是公司的钱,这些钱不关本地农民的事情。钉子户要到了高价,他就成了群众中的英雄,有本事。本来项目是为了当地农民服务,是惠民工程,是做好事,结果却发现,好事不好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有了农民出钱出力,国家奖励补偿的模式。比如建设通村公路,要由村集体承担部分费用,农民出工出力做路基,国家项目做路面,甚至采用“以奖代补”政策,村社集体或个人出钱建设达到要求,国家再给以部分奖励资金作为补偿。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民办公助,等等,国家财政资金惠农,前提是村社和农民参与进来,承担责任。充分发挥农民参与,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做到“四不补”——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占地不补。充分发动农民,让他们了解到改造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基础设施与自身切实的关系,最终至上而下的资源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

 

示范村真能示范吗?

 

中央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太多太滥,在农村到处撒胡椒面,不能起到应有的支农作用,也做不出看相。所以才有了将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变成一般财政资金,在县级统筹。一般来说县政府比中央更加了解农村需要什么,但是县上是否会将中央资源用去中央希望用的地方,则另当别论。

 

县政府在使用支农资源时,抉择者并非受益人,而他有自己的抉择偏好或者个人利益,这就可能形成至上而下的资源转移或者自下而上的利益寻租,有的农业企业,不再琢磨市场,而是琢磨市长,琢磨政策,琢磨如何套政策直利,从而走上邪路。

 

除了利益寻租外,另一种表现是将大量资源集中使用到示范点上去。使用到点上的好处是资源使用看得见,相对安全,不易出错。所以才有了当地政府对示范点的偏好。但是示范点示范村毕竟只是示范,大量的资源集中打造,出来一个金碧辉煌的点,尤其这些点,大部分是有其独特性的,完全不可复制。有的村,连续几年投入几个亿,示范示范再示范,各种项目资金集中到一起,根本就不可以复制,哪有什么示范作用?而湖北一个县级市最近十年在一个示范村上就投入各种财政资金达3亿元,这几乎是全市所有可以机动出来的支农资金。十年出来一个村,其他几百个村怎么办,要多少十年才能将全县乡村振兴起来?

 

集小成多干大事,农村公共工程事业

 

每年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的农业综合补贴,通常包含农业综合补贴和生态公益林补贴,以一亩100元算,这一笔钱对一户土地承包户来说杯水车薪,既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也没有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个行政村一般二三千人,三四千亩地,就有三四十万的农业综合补贴,这笔钱比一般农业行地区行政村一年所有财政补贴资金高了好几倍。这是一笔摊薄了就没了,集中起来很可观的资金。

 

如何利用好这笔资金,广东清远探索出来一条路,在村庄层面,通过村民同意,将农业综合补贴整合成村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从而提高村庄组织能力,应对农民生产生活各项所需。

 

中国的大多数自然村是宗族社会,往往一个村一个姓。通过商议来实现这一笔补贴整合起来,是容易实现的。且在熟人社会中使用这笔公共经费,一定没人敢浪费,更不会有贪污,并且,村庄自己的钱,如何用到刀刃上,如何进行工程建设,一定会是最合理最节省高效的。有了大家共同的资金,有了大家共同要建设的项目,再动员村民义务出工,就很容易了。有钱、有事、有人、齐心,极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必然的结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