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新时代,新乡村,新的田园综合体!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7-10-24 |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报告还敲定了多年未决的一项争议。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地承包问题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这次,习主席在报告中宣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去说“三农”,实际上,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是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农村成为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农业的发展即是农村的发展,导致整个乡村的价值被忽视。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反映了中央对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对乡村价值的重视。

 

不严重的说,挽救了“乡村”未来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为”新乡村“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指导性的战略方向。

 
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乡村振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

 

我们讲的“三农”,基本上就变成“农业”的“农”,“农民”的“农”主要是被带着的,讲怎么增收。并且,农业又窄化成粮食农业,农业就没得搞,人都往外跑。城市导向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就是村庄凋敝。城市化带来一部分村庄衰退、消亡是正常的,但在当下中国,整个村庄普遍破败,有的地方死寂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不正常的。每年“春节”回家,返回以后,都有各种“乡愁”感的文章随即发表。基于,这种现象的需求出现,推动了中央政策的提出。

 

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这个定位不再是,农村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要振兴,还需要乡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进。

 

实际上,中国乡村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缺一不可的。后来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才开始有村庄的概念,但整个村庄向何处去的问题仍没有解决。甚至,用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去做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些地方建的四不像,生态环境出现恶略的破坏,严重失衡。可能,是基于某些官员的政绩所为!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教育,问题在没有人才,困惑在于中国由传统农业进入到工业文明,我们不适应百年过渡时期的乡建方法,以城市建设的理论过度干预乡村治理。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在于还权于村两委,培养中国乡建人才。后期,“返乡互助”项目,将在这方面,做探索开发!

 

中国最缺少的是乡村建设人才,每年600—700万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几个回到农村。中国如此多的大学专业中建筑、规划、设计、教材、室内、景观、监理、造价、验收、建材、家具、服装等,全部是为城市人服务的。传统农业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有许多变化,如土地趋于私有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农村的种植业与国际接轨,乡村建设从此诞生。

 

百年中国,乡村之所以止步不前,主要是没有完成“中国乡建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乡村实用性人才,推动乡村建设教育,已成为解决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中三农病因所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地之果。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也体现了政府主导下“以城统乡”思路的转变,更强调城市和乡村,两个板块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人、地、资本,如何实现融合?

 

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返乡、下乡的创业者,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我们能够安家。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异,很多“农二代”已经离土不回村了,生活方式完全是“城市化”的,政策要顺应这个趋势。

 

要让我们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农一代”的问题是在城市有没有工作,“农二代”问题是融入城市,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代”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如果孩子教育不解决,也是我们很头痛、刺手的问题,这件事非常急迫。

 

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过去,城市对农民进城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亿多的人口在城市中难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待下来,这对城市来讲也一个很大的治理问题。

 

住房保障,也是我们遇到的头等大事。目前,已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当大批难以通过商品房来获得住房的人的需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城市里老的经济活动回报在下降,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

 

返乡、下乡,势必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大胆预测 : 中国未来很有可能的是,通过城、镇、乡村三者功能的分工,来调整城市的形态:城市就是知识密集、产业升级的地方,而乡村则是文化的、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田园综合体;在城乡之间还会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驿站”,这个地带会产生产业重构的空间,有些会成为适合人居住的特色小镇。

 

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虽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在增加,健康、食品安全、生态等都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并不只是表现为对GDP贡献的大小。同时,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农业新业态、附加值的提高,乡村新产业,乡村价值的提升等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并且,农村还有很多被制度性因素阻碍了的发展潜力。农业对整体产业的影响,农村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地位,并没有被削弱。

 

乡村有大量发展机会,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新关系在成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提法,是对城乡关系再调整、新型农业发展的回应。

 
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30年的期限,对于资本下乡有没有影响?

 

七十五年的土地承包期限,再加上一个长久不变的土地制度,形成了未来相对稳定的预期。

 

这两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颇受资本关注,大量社会资本蜂拥而至,还有返乡、下乡的创业者和农民本身。经常,遇到很多项目的投资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尤其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土地剩余期限的规定,让不少有志于投资乡村旅游的他们,顾虑重重。而此次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将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顾虑,这给我们吃下了一颗长效的“定心丸”,也将进一步激活乡村经济发展的潜能。

 

中国这个文明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叫落叶归根,叫衣锦归乡,或者叫入土为安,因为中国这个文明是土地文明,我们对土地的这种感情和恋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过的,要不然怎么会叫全世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呢。

 
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新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

 

美好的“田园”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空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新乡村”,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新的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新引擎

 

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找到新支点、新平台和新引擎。具有多元集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优良载体。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转化“三农”发展动能的主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提质”方面,在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如何将现有改革项目集聚、联动,形成精准发力、高起点突破的新引擎,在进一步“提质”的基础上做到“增效”,让农民充分受益,让投资者增加收益,将是“三农”领域改革面临的新挑战。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3.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新乡村”建设的样本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4.田园综合体将成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

 

5.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民脱贫的新模式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田园综合体集聚产业和居住功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路径。各种扶贫政策和资金,可以精准对接到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平台,释放更多红利和效应,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三农”有可持续发展支撑,让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总之,田园综合体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田园综合体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旅游规划

 

土地流转:撬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抓手

 

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地产转型的强大动力。乡村地产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一定能量,但也进入了“瓶颈期”,土地供应机制、开发模式、营销渠道等都面临转型。田园综合体包含新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时,田园综合体在土地盘活机制、建筑特色、适宜人群等方面将有一次飞跃式的变革,借助这一载体和平台,乡村地产将寻找到新的发展“蓝海”。

 

总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必将带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使土地流转进入新时代。而土地流转机制的盘活、规范的建立,又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乡村不是一个符号,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兴之中国兴,乡村衰之中国衰。

 

乡村振兴,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不只是在经济建设层面要振兴,还有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