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最有前景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共享庄园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9-04-01 | 关键词:田园养老,田园养老模式
田园养老,田园养老模式

 

伴随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和养老产业需求快速释放,医养结合将成为破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路径,业内人士认为,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孕育出了“银发经济”,将为养老产业带来长期的投资机会,甚至可能蕴藏的是百万亿级的消费潜力。即使考虑到“十三五”期间我们依然要面临民众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等问题,但我国养老产业处于启蒙期,涉及领域较广,有待开发空间较大,部分领域也已初见规模,预计2050年市场潜在规模在100万亿元左右。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作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状况

 

1、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如图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2、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3、“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伴随空巢家庭的持续增长,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其他养老模式来补充,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4、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供给严重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别,我国2014年的养老产业规模仍比较小,仅为4.1万亿元,占GDP的7%。而美国养老服务消费占GDP的比例为22.3%,欧洲养老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28.5%。据全国老龄委测算,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但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商机。

 

二、国家政策支持“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医养结合是“医”、“护”、“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综合性支持。其中,“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药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基本适应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效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一大重点便是提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要求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目前养老产业要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健康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将“养老”与“医疗”完全割裂开来。一般养老院只能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而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专业的医院无法专门为老年人设立相应的健康服务,使得“治病不养老”的局面出现。民政部“十三五规划”重点提出的医养结合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重点阐述了“医养结合”模式,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进入实战阶段。

 

2017年6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另外,十九大报告也为老龄事业发展描绘了蓝图。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可期。

 

三、医养结合的策略

 

1、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二,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另外,民政部门应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养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尽快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当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四、庄园养老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建造一座以“养老”为主要功能的庄园,在空间构成上要从老人的行动、行为模式出发,要使在这里生活的老年人有归属感,营造稳定的环境和氛围,使老年人与工作人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在此基出上营造家园感。

 

养老庄园的功能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衣食住行及保健护理,能接待老年人长期或短期居住,还能为健康的老年人提供就业、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机会和场所。所以一个好的养老庄园的功能体系,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1、符合老年人生理、行为习惯的环境

 

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比,选择农场庄园养老的老年人,是希望有“返璞归真”的田园梦想,因而养老庄园的建筑必然要凸显农家院落的特色,而且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空间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光环境、热环境、无障碍环境等环境。

 

光环境是指日照、采光和照明。自然光的周期变化是老年人生物钟的刻度计,充足的日照可以帮助老人机体制造维生素,保证身体机能正常,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放松和愉悦。

 

热环境包括室内热环境和室外热环境。总体来说即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保暖等因素。由于老年人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衰退,身体免疫力和体温调节能力都在下降,对室内外热环境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建筑设计、用材、设备安装使用等环节中,都要注意老龄建筑的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适度使用等问题。

 

无障碍环境是指庄园生活区域内的道路、建筑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等,都应考虑到坐轮椅者、拄拐杖者和视力弱化人群的通行问题。比如台阶、扶手、出入门、弯道、坡道的设计等。

 

农场庄园可以有独门独栋的农家小别墅,可以是比邻而居的组合小院,或者是标准单间的公寓住宅,可以兼顾经济水平不等的消费人群。此外,还可以对老年人进行细分。比如美国贝尔蒙特庄园,针对独立老人、介助老人、失智老人设置了不同空间模式。

 

2、医疗体系

 

医疗护理体系是对庄园内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的持续健康护理服务,退休后老人正式进入老年生活状态,将经历三个身体健康时期,分别是独立期、介助期和失智期。独立期的老人只需要提供基础的身体健康管理,有专业的健康管理师为他们制定科学的饮食作息和健身计划,而介助期和失智期的老人则需要更为专业的诊疗和护理。

 

而且庄园需要有随时待命的急救用车,保证有重大突出病况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安全地将老人送往市区医院就诊。此外,还应设置康复训练中心,中心选用结构稳定安全、种类丰富的健身器材,适宜各种身体状况的老人使用。专业的老年人健身教练为老人量身定制康复健身计划,在安全的前提下,让老人动起来。

 

3、劳作体验体系

 

老年人选择到农场庄园养老,是为了享受乡村田园式生活。庄园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农耕用地,按照农场统一规划分区耕种,比如划分为农场品牌产品培育区,农场自留菜园等。老年人在此养老,养生,浇浇水,锄锄草,施施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亲近自然原生态,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养老目标。

 

4、全家度假体系

 

所谓全家度假是针对养老人群的家庭来说,即除了老年人居住在养老庄园外,其家庭成员也可以前往探视,或短期居住度假。因此,庄园内应该有相应的服务模块,可以考虑在庄园开辟儿童教育模块,比如“农耕课堂”,可以让孩子接受大自然教育,从小体验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同时,还弥补了老年人居住养老庄园而造成与子女亲情关系上的疏离感。

 

5、休闲娱乐学习体系

 

休闲娱乐功能的实现,将帮助老年人找到心灵的归属感,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放松与愉悦。比如在庄园里开设俱乐部、戏剧社、学习班,甚至是老年大学,让老年人在这里种田种花的同时,还能够读书、聚会、学习,让渐渐失去自信心的老人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庄园中得到人文关怀。

 

特别有意思的模式是,可以采取“互助互学”的模式,由专业领域突出的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办学习班,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伙伴。这样每个人的学识和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

 

6、人性化生活支持体系

 

传统养老模式中,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抵触住进养老机构,多是源于心理上的孤独感,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入住养老机构,便从此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交圈子,他们像是被隔离的人群,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但是在全新的养老庄园模式中,要尤其考虑到对老年人心理上的人性化关怀,比如探视便利条件创设,家庭氛围的营造。让老年人居住在庄园中,也一样保持与旧有圈子的正常社交,甚至可以邀请朋友坐客等。

 

这就需要运营管理方的物业管理团队足够专业和细心,他们要在来客接待、社交活动以及活动支持方面给予更多人性化、管家式的服务支持。

 

一个养老庄园的建设,应回到养老群体去需求答案。养老群体的需求,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医疗护理的服务、天伦之乐的心理慰藉、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等,一同构成了建设和运营一座养老庄园所必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