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旅游投资热开发勿“变味”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8-07-05 |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近年来,国务院以及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都把乡村旅游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并多次下发了相关文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各地乡村如沐春风,部分农民已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

 

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不少农村的旅游开发缺乏规划和引导,开发建设没有“规矩”,出现了破坏环境等现象。为了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山合水易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必须讲“规矩”,避免变味。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第一,莫让“乡愁”变“忧愁”。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灵魂。什么是“乡愁”呢?山合水易认为,“乡愁”源于游子的思乡情结,是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美好记忆,是对纯朴乡亲的永恒思念,也是城里人走进乡村的温馨体验。乡村旅游开发在国内外已有大量成功案例,即使如此,如果前期规划引导不到位,或者政府监督管理不到家,“一窝蜂”式盲目开发仍有可能让乡村的“青山绿水”在“开发”中变成“清山锈水”。

 

第二,莫让“乡贤”变“乡嫌”。“乡贤”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如今,在很多地方,“乡贤”是乡亲们对外出工作、经商或务工中小有成就人员的尊称。回到老家被冠以“乡贤”尊称是很有“面子”的事。“乡贤”衣锦还乡投资实业、搞乡村旅游的很多。可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果“乡贤”不懂“规矩”,就有可能变成“乡嫌”,导致以欢喜返乡投资开头,以乡亲反目、血本无归收场。至于其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乡贤”长期在外,对乡情乡俗生疏了;有的是因为山林、土地纠纷等问题,利益处理不当。

 

第三,莫让“乡道”变“晒道”。乡村旅游开发,路通才能行得通。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和扶贫进村的大潮,政府部门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些公路本是为了方便村民和发展乡村旅游而修的,但到了秋季,条条水泥路成了晒农作物的“黄金大道”,到了冬季,则成了农民的物料场,沿途堆放沙石、砖块、肥料、秸秆等现象非常普遍,影响车辆通行,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投资者也是有苦难言。

 

第四,莫让“乡村”变“新城”。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民宿改造是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需要,但要避免变味,成了农村房地产开发。有些乡村旅游项目,由于策划方不懂当地民俗文化,或者说没有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科学理念,把农村建成了“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新村”,结果是劳民伤财,浪费了资金,更为乡村旅游开发留下了一道道伤痕。

 

第五,莫让“乡俗”变“庸俗”。“乡俗”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乡规民约、节庆礼仪、婚嫁迎娶、迎来送往等,其中既有宗族观念,也有家庭观念,绝大多数是维系当地村民关系、宗族传承的“规矩”。但是,笔者以为,不能一股脑儿、不分是非地发扬,而应在尊重民意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应避免让一些投资者“钻空子”,打着“乡俗”的幌子,干些“庸俗”之事,把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乡俗”拿出来当赚钱工具。

 

总之,山合水易认为,在“全域旅游”思维主导下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重新审视策划理念,做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指导,以新的思维,把环境协调、文物保护、资源开发和人文关怀等作为重点,把乡村最有亮点的景和物、人和事等要素尽可能考虑进去,更好地构建全域旅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