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旅游需要新的理念来引领,6个方面需要重视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9-01-03 |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策划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策划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城市,这就使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成为被抛弃的地带。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乡村旅游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各地乡村掀起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里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让不少人心生逃离,回到乡村吸一口新鲜空气,看一眼田园自然、闲适、自由的色彩。多种因素的叠加推动了乡村旅游的高速发展。

 

9月23日,我国迎来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大农民和来到农村的人们一起赏美景、品美食、享丰收。相对其他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有着乡村文化做背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以农业节庆为引领,乡村旅游产业的复兴和民宿业态的兴起,让人们重温了关于农耕生活的美好回忆。

 

一方面,乡村很美好,承载着远方的田园梦想。另一方面,乡村还不够美好,有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来引领,需要新的业态去激活。

 

新理念崇尚悠闲惬意田园风

 

案例:位于太行山南麓沁河岸畔的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始建于唐朝初期,因村中建有康熙皇帝之恩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而得名。走进皇城村,一幢幢别墅新颖别致,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一块块草坪绿草如茵,一座座山峰四季常青。公园、健身场、露天舞场分布在村中,电话、电脑、汽车走进农家,一幅“自然山水画”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皇城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皇城村遵循工业反哺农业理念,坚持产业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探索出了一条激活当地资源、适应市场需求、激发村民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的皇城,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而且是一张“人文山水图”,成为我国农村小康和乡村振兴的缩影。

 

专家指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城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引入农村,吃、住、行、游、购、娱都在农村发生,加速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城乡居民价值观念的交流、生活方式的借鉴、经营方式的沟通、多元文化的认同。

 

“农村繁荣的表现首先是有人气。一方面是乡村能留得住人,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即使将来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程度达到70%,仍将有四五亿人居住在农村。另一方面是能吸引来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引进来、道路通进来、游客请进来,让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人气增多了,繁荣的景象就多了。”陈晓华说。

 

新业态,启动产业升级新引擎

 

案例:浙江省松阳县,地处浙江省最为落后的丽水市,交通相对不发达,正因为如此,松阳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仅保存完好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就超过了50个。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传播,松阳县成了全国有名的摄影写生基地,每年来松阳写生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超过50万人,松阳也成了户外运动爱好者和骑行一族的旅行天堂。

 

无论是梁漱溟、晏阳初还是费孝通,这些在乡建中至今用学术实践乃至精神力量引领乡村发展的前辈,或许不曾想到,中国的农村也将面临“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时代。

 

如今,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变迁,正在形成一种聚变。互联网+乡村,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命题,互联网+社区营造、互联网+公共生活、互联网+乡村政务,任何一个组合都在刷新中国乡村的梦想。

 

据统计,现在游客有70%以上选择自驾游方式,70%以上的游客更喜好休闲旅游,而在游客中70%以上是80后出生的,这三个70%就是乡村旅游所要面对的市场现状。

 

资源不是产品,好资源并不能自动变成好产品。因此,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下,如何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成为各地要破解的一道重要课题。

 

新路径,发掘乡村文化新创意

 

案例:观民俗、赏荷花、品美食……今年夏季,在江西省定南县老城镇莲塘古城,一场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3万多名游客前来参加。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老城镇黄砂口美丽乡村,民居“披上”黄墙灰瓦,象征村庄崇文重教的文昌阁修旧如旧,水口围、下桥围再现古色古香建筑“芳华”,文化已然成为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不竭动力。

 

定南县委农工部负责人何启玫认为,通过县志、族谱等文献记录挖掘历史,将村落文化内涵凸显,合力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重现青山绿水,重塑古风古韵,是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乡愁氛围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利器。然而,火爆的背后,缺乏规划、一拥而上等粗放式发展模式,也使得乡村旅游面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业态、模式已经有很多种,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要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追求别人有啥我有啥,还是要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服务、规范管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陈晓华指出。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南北环境差异、民族风俗不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独特的农村文化,不仅反映在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里,也反映在村民的劳作方式里。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特色,成为乡村旅游形成特色、破解“同质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专家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如何挖掘乡村文化需仔细探索。要注重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关注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脉络及建筑遗产实物的保护,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中,真正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原真价值。

 

与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必须在充分认识不同乡村不同特色的基础上,在大力保留和提升原有旅游资源、旅游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富有创意的设计开发,让特色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一个游客喜闻乐见桃源之乡。

 

乡村旅游大部分是以农民、农村资源为依托,因此要切忌盲目,充分做好规划,协调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共赢。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规划先行

 

近年来,许多地方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规划注重从战略全局和产业发展规律上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先行意识日益增强。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确定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是推动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协调利益

 

协调好政府、农民和企业三者利益,进而解决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特色旅游村的开发与管理从本质上说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特色旅游村建设才能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聚焦市场

 

特色旅游村,就是以特色实现旅游功能的村落。旅游就是需要城市里的人来 “吃住行游购娱”。所以,特色旅游村的打造一定要关注市场的需求,要以乡村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实现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目标,以乡村的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一流的配套设施为保证,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乡村休闲商业和度假地产的开发。

 

农旅一体

 

旅游和现代农业两种产业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将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旅一体,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拓,产业共建,做到相互融合,转型升级。从而在休闲区、景点、宾馆、农家乐、旅游等产业和行业功能相互嵌入、优势叠加,拓宽和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和繁荣局面,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氛围。

 

产村结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收入,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突出特色

 

全国村庄建设、乡村旅游开发风起云涌,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保护特色建筑、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推出特色餐饮、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住得有特色、玩得有特色、吃得有特色、卖得有特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