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旅游规划的七大发展模式解析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9-05-21 |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休闲农业,特色庄园旅游

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国外有许多成功模式,如欧美的“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的“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的“绿色旅游”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国内明显不同的旅游消费特色,督促我们必须探索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土模式。根据不同类型景区的发展特点,乡村旅游规划小编今天给大家分析归纳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七大模式,并对各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乡村旅游规划


模式1: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脱胎于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托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在环城市区域便于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圈。

 

模式2: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成熟景区的巨大核心吸引力为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有了这个优势,周边农村地区往往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鉴于风景名胜区对周边村庄旅游发展的影响很大,本文将这类旅游的发展划分为风景名胜区的依附型。

 

模式3: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

 

产业依托型: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休闲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特色庄园模式适用于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乡村旅游规划


模式4: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古村古镇旅游是乡村旅游体系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特点受到游客的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商业化的博弈之间的矛盾,也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因此,为了实现古村落乡村旅游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探索一种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文化风貌,又能促进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模式5: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与社区发展模式

 

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当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消亡,面对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对当地居民与旅游经济的博弈,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共享,找到发展平衡点,对于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模式6:创意主导型:传统民间艺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民间艺术是区域大众生活的体现和特征,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可以说民间艺术代表了一个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区域的独特性。正逐渐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传统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更加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模式7:科技依托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规划


当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启动的国家科技园区建设,促进了我国一批科技园区发展,加速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引导的,展现农业风貌,形成集教育、体验、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