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郭帆:中国酒庄,别再逗逼了。

作者:郭帆 | 来源: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时间:2017-01-09 | 关键词:酒庄,郭帆

记得在几年以前,我曾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主席贝纳先生聊天,他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做生意的能力,我们法国人不敢评价,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令我们所有人钦佩;但中国人如果与我们谈论葡萄酒,那可就差远了。”另一次,在与法国国立葡萄酒学院的菲利普先生讨论时,我曾略带炫耀的说“我曾与国内多个葡萄酒龙头企业合作过,并为其酒庄的建立出谋划策。”但菲利普先生却笑着反讽道,“你所说的那些企业生产的只是带酒精的葡萄汁,而非我所理解的酒庄酒。”我想,贝纳先生和菲利普先生都是在开玩笑,但认真思索一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毕竟中国人做事情的方式与欧美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受中国国情的影响这么深。
酒庄

前几年,在一批人热衷收购海外酒庄的同时,另一批人正在国内悄然投资建设属于自己的酒庄。这些酒庄虽然没有法国名庄那样悠久的历史,但也不乏独特的投资吸引力。在日益升温的酒庄投资热潮之中,中国人又拿出“XX大革命”时期的干劲,去国外拍一堆照片回来,便照着模样开始大兴土木,其势不可挡。几年前,我就曾发文谈中国酒庄的建立应当符合中国国情,投资酒庄该冷静对待,应该学习研究欧美酒庄的本质,而非抄袭其外貌。不出所料,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当初欲开发建立酒庄者死的死,折的折,酒庄热已悄然退去。当然,也活下来了一批自认为已达到世界级水准的酒庄。在这里,我只能弱弱的说一句:中国酒庄,别再逗逼了…

酒庄在中国的存在形式,超出了国际上对它的认识。

① 在中国,酒庄的兴起存在扭曲的必然性。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酒庄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最为青睐的一种投资产品。更有姚明、赵薇这样的知名人士染指酒庄投资领域,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酒大国。过去,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决定了白酒在中国的地位,白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90%,这可以说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都不可撼动。而进入2000年后,葡萄酒在中国广泛兴起,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一下子很多国外葡萄酒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其中存在着多方面因素:

A. 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触到葡萄酒,并且有消费能力;

B. 其次是酒贸易的空前发达。通过进口,国外多种档次的葡萄酒涌入中国;

C. 第三点,中国人品位的提升。一些高端会务场合开始引入了葡萄酒,许多高端度假场所成为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地;

D. 第四是因为,葡萄酒是一种社会地位、个人品味的象征。一些名人、富豪、明星、企业高管、有识之士早已爱上了葡萄酒,他们也是国内最早接触到葡萄酒的人。

E. 最后一点不能不谈的是,中国长期存在着一种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这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风气。
酒庄

② 在中国,酒庄不只是为了生产葡萄酒。

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酒庄又被“聪明”的中国人给升华了,它们的建立被推广于各类酒上,例如白酒、朗姆酒、枸杞酒、黄酒、果酒等等;同时也被结合于更多的功能上,例如酒庄与科普展示功能的结合,酒庄与旅游度假功能的结合,酒庄与学习培训功能的结合,酒庄与科研功能的结合,酒庄与地产开发的结合等等。酒庄这样一种新型产品在中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一点儿也不单纯。

③ 在中国,酒庄酒被混淆了概念。

与国外严格的评级制度和打分制度相比,国内由于缺乏行业监管规范,企业仅靠购买商标便可以跻身酒庄酒,因此,国内大多数酒庄酒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酒庄酒。此外,国内一些企业混淆概念,谋求暴利空间,导致行业炒作概念、定价混乱、以次充好等乱象丛生。早在五六年前,张裕、长城、西夏王等国内葡萄酒企业便开始了酒庄酒的尝试,但业内质疑声从未间断。

有人报料,国内某知名酒企在新疆大规模收购葡萄园建酒庄,将工业化贴牌生产出来的酒包装成酒庄酒进行销售。企业是希望可以借“酒庄酒”的概念进行商业营销与制造噱头。但从价格到品质,真正的酒庄酒都远高于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葡萄酒。“贴牌”的做法其实就是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
酒庄

④ 在中国,酒庄这个产品被国人演绎出了多种类型。

酒庄这个产品在国内经过国人“升华”,演绎出了多种酒庄类型,这完全超出了国际上对酒庄的认识。这里以我接触到的酒庄为例,总结了中国酒庄与类酒庄产品的六种类型:

A. 第一类,酒企业酒庄。一些国内生产酒的企业在打造自己的企业酒庄;

有一些酒企业的酒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企业的软形象做强做大以后,为了提升企业的实体形象,需要建立酒庄,作为向世人展示其品质的基地。

这种酒庄打造模式的例子有像张裕、长城这样的企业。他们的葡萄酒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企业在做强做大以后,开始在全世界投资建立酒庄。其最初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形象,提升品牌的价值。当然,也是为了提升其酒的品质,使其能够称为真正的“酒庄酒”。

中国在过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酒庄酒,都是以集约型生产的工业酒为主产品,中国的很多酒企业往往是先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企业有了雄厚的资本以后,才开始回过头来关注国际形象和酒的品质,开始打造宣传语中所说的“历史悠久”的酒庄和酒庄酒。而国外优质酒庄的做法却与中国恰好相反,他们的酒庄是经过历史磨练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被遗忘的。

B. 第二类,非酒企业的企业酒庄;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它们本身不是生产酒的企业,但想建立自己的企业酒庄会所。他们有足够资本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酒庄,来生产自己企业的特供酒,用于企业内部接待和当作礼品,这也能辅助企业形象的提升。同时酒庄也可以当作该企业的会所自用。

我曾接触到一家国内做果汁的企业,它是一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其品牌的果汁在全国各个超市都有售卖,企业实力雄厚。它想利用自己本身是做果汁饮料的基础,在全国建立多个酒庄,一是想生产葡萄酒、葡萄酸、果酒等高价值饮料;二是想做企业自己的酒用于内供和礼品;三是同时为企业打造一个接待和休闲度假的场所。

另一个案例,是广西一家蔗糖生产企业,其以前在生产蔗糖的过程中浪费掉了很多废料,同时他们也了意识到了朗姆酒的价值高于生产蔗糖的价值,因此希望投资建造国内第一家朗姆酒庄园,一是将其原本低价值的工业用料加工成朗姆酒这种高价值的饮料;二是提升企业形象。

C. 第三类,新生酒厂酒庄;

一些企业家,本身不是葡萄酒行业,但想投资生产葡萄酒。这类情况也相当普遍。这些酒庄的投资者是因为看到了葡萄酒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想要生产销售自己品牌的酒庄酒。这类人是新接触到葡萄酒行业的,对此行业并不是很了解,但又跃跃欲试。

这类酒庄也不在少数。2012年底,一个宁夏企业家找到我帮助设计酒庄。他有一家矿产企业,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准备做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他却完全不懂葡萄酒,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酒庄,是一个典型的门外汉。很难得的是,他有一腔热血,想要大干一场。像他这类的投资者都是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思想开放,思维新颖,想借中国葡萄酒快速发展之势大干一把。

D. 第四类,私人酒庄。就是一些名人、企业家、明星等个人想要建立的私人酒庄;

私人酒庄其实在欧美很流行,因为大多数都是从过去的私人庄园演变而来的,私人酒庄的规模往往较小,因为是供自己使用的。也是庄主接待朋友,休闲度假的私人场所。酒庄内部有葡萄地和酒作坊,能够生产一定量的酒自用。但在中国,私人酒庄还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这类私人酒庄主要还是一个休闲的场所。当然,如果庄主本身爱好葡萄酒,是完全可以酿造自己优质葡萄酒的。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已经变得拥挤不堪,环境愈发恶劣,这就驱使一些人产生回到乡下、回到农村居住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有身份地位,有品味,有财力的人,他们已经将居所转移到了城市郊外,因为那里的空气环境更适宜人居住。越来越多的私人庄园开始出现,而这里面私人葡萄酒庄园是最欢迎的产品,发展迅速。我相信,在未来私人酒庄将会占据中国酒庄的大半壁江山。

E. 第五类,酒庄产业聚集区;

葡萄酒旅游综合体是以葡萄酒主题旅游为主线,集观光、展示、交易、交流、会议、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类似美国的纳帕山谷。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酒庄,而是拥有多个甚至上百个酒庄的酒庄集群。这类模式在国外都是由自发私人酒庄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各自发展,聚集而成。而在中国,往往出现一家开发商整体开发,复制国外同类产区的现象,这种开发模式也只有财大气粗的中国人才能想象得出来。

现在,这种产业聚集区模式在中国已大面积推广开来,这类项目大多是在主产区内,基本上遍及了中国所有葡萄酒产区。比如东北产区、昌黎产区、河北产区、宁夏产区、新疆产区、云南高原产区等等,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有打造一个葡萄酒产业聚集区、发展葡萄酒主题旅游业的想法,都想做中国产区中的老大,都像抢占中国第一葡萄酒产业聚集区的这把交椅。

这类项目的难点就是投资大,开发周期长。现在基本都是政府把控,组织多方面招商引资,引入有财力的企业来投资开发。但由于项目本身体量太大,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政府能驾驭的。各种大小开发商闻讯赶来以后,各自带来一套开发和运营模式,再加上周期过长和政府换届导致的思路转变等诸多因素,最终造成在这类项目中,出现各种形式的开发项目并存、产品重复、规划混乱、管理杂乱的现象。导致这类项目在最后变了质,变成了一个巨型的地产项目,而葡萄酒产业和主题旅游业这个灵魂严重丢失,最后形成一个不伦不类的烂摊子。

F. 第六类,城市休闲酒庄会所。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作酒庄。一些本身是做葡萄酒国际贸易的企业,想要建立城市休闲酒庄,这些企业家本身比较懂行,他们想要建立的其实是一个消费酒、品酒、休闲娱乐的场所,所以大多数都在城市里,类似于茶社、咖啡厅等场所。它们没有葡萄地,基本都是以酒庄会所的形式存在,往往都是高端消费的场所。
酒庄

只有关注酒品质的酒庄才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酒庄。

那么,很多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酒庄?什么样的酒庄才能在中国生存下去,才能真正称其为酒庄?中国酒庄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国情对酒庄在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筹建一个酒庄应从何处下手?我认为这一系列的问题要首先搞清楚酒庄的本质。

很多人认为一个酒庄的品质高低,取决于这个酒庄是否功能齐全,是否有一个很奢华的酒堡建筑,是否能够产出更多的酒,是否有品质的服务,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一个酒庄的品质首先应该取决于它所生产的酒的品质。只有关注酒品质的酒庄才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高品质酒庄。要建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酒庄,我认为应该首先把好酒品关。

在国外,评定一个好的酒庄的标准是能酿造出一瓶好酒,酒的品质代表了酒庄的水准,而在中国,投资者往往为提高回报率,急功近利,忽略了酒的品质,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迅速产酒、产量和酒庄奢华的本身,这样做在短期内也许会有不错的回报(这就是中国人在老外眼里做事情的方式,商业利益总是摆在第一位),但一个不注重酒品质本身的酒庄必定会在未来10年中国酒庄洗牌浪潮中被淘汰掉,不复存在。

从实际入手来把好酒品关,我们需要做的是:

A. 重视葡萄原料,从种植抓起;

在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葡萄种植园,种植的葡萄不是以出售为主,而是用作酿酒的原料。葡萄种植对土壤、地势、光照、降水、温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基于之中条件生产出的葡萄酒才会具有极佳的味道。葡萄种植必须考虑土壤因素、地势因素、光照因素、降水因素、温度因素。

B. 控制产量,注重品质;

酒庄葡萄酒象征着传统工艺和高质量、高品味的葡萄酒。所以,酒庄不是以规模和产量取胜,而是以生产高质量的葡萄酒为目标,因此"酒庄酒"也就意味着高档酒。所以要精选出适合生产葡萄酒的葡萄,严格控制产量,提升葡萄酒品质。

C. 模仿欧洲制定高要求的评级标准;

以法国AOC为代表的"原产地命名"分级模式,可以帮助即便没喝过法国酒的外行轻易地识别酒标,并确定是否有"VinsdeTable"(日常餐酒)字样;或者根据评酒杂志上的星级、年份来挑选。

对于葡萄酒文化尚未成熟的中国来讲,质量分级标准就是评判优劣的依据,而目前国产葡萄酒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没有形成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产区分级方法,国产葡萄酒有着各种各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产区、树龄、窖藏等,令一般消费者难以区分产品的质量高下。

借鉴法国AOC分级的产区分级方法,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科学性,也有助于全面体现葡萄酒质量水平。
酒庄

最后,谈谈对“酒庄”本质的理解。“酒庄”这个概念本身不是“泊来品”,只有葡萄酒是泊来品。我们今天说到的“酒庄”其实跟我们平时谈的饭庄、农庄、鱼庄、米庄、茶庄等,并无太大差别,它们都属于庄园类产品,只是不同的主题罢了。而酒庄在这类庄园产品中又独树一帜,特色较为鲜明,所以近年来很受投资者的亲睐。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生产酒、储藏酒的庄园,如果我们自己家有后院,还可以自制酒品,那也就可以称为酒庄了。但只有生产酿造出好酒的酒庄才能称得上高品质的好酒庄。

所以现在的中国所谓酒庄,别再逗逼了...(完)

 

EN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