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第六章:案例剖析

作者:文案部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8-04-08 | 关键词:第五,章,案例,剖析,一,河南,栾川县,重渡,沟村,

(一) 河南栾川县重渡沟村

发展模式:民俗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网络营销+合作社管理


该村有耕地面积300余亩,376户,1455口人,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3分,而且85%的土地为45度以上的山坡薄地。未开发乡村旅游以前,为典型的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全村年人均经济收入不足400元。1996年以来,重渡沟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依托农家民俗文化及“水清、竹多、落差大”这些自然优势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开发建设了一系列以农家小院风情的旅游观光项目,让游客享受不尽乡村漂流的浪漫和情趣,领略到重渡沟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光。成立旅游合作社,闯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惠农”的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新路子,而且实现了旅游致富,成为乡村旅游扶贫的标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16年该村启动了“互联网+民宿”网络预订平台,八成以上农家宾馆实现网上预订,借助新媒体进行村庄旅游推介取得极高的曝光量,并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高度赞扬。2017年重渡沟村的旅游人数达70万,旅游产值达两亿元。
 

经验总结:依托民俗文化、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小院、漂流等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成立旅游合作社加强管理与营销推广,以“互联网+民宿”形式加大网络营销,整合多方资源,最终形成“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惠农”的乡村旅游扶贫、脱贫模式。
 

(二) 宁夏泾源县冶家村

发展模式:景区客源分流,重点发展旅游配套


冶家村位于宁夏六盘山区,这里被列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多年来,村民沿袭“靠山吃山”的方式,生活一直处在温饱线上。随着中央出台精准扶贫工程以来,泾源将“旅游强县、旅游富农”作为民生发展头等战略。
 

冶家村周围还山、气候湿润,夏秋两季景色宜人,同时几公里外宁夏著名旅游景区老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年游客最多至几百万,因此实现客源分流,成为冶家村的发展目标。考虑到冶家村340户农家,贫富分化严重,有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产业无疑是这个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最佳途径。因此在出台“新建补贴4万,改建补贴2万”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近两年来县乡两级政府整合各类资金220万,重点建设附近景区的游客配套设施,如住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活动,区别于景区游览,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由于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老户带新户,大户帮小户,区域整体联结发展,最终打造为景区周边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地。到2017年,70多户农家乐经营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10多万元,最高的达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提高了20倍。
 

经验总结:依托周边景区优势,以客源分流为主要目标,通过政府补贴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户修建、改建旅游配套服务项目。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区域整体联结发展,打造乡村旅游体验地。
 

(三) 湖北省蕲春县

发展模式:以特有资源为抓手,打造周边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蕲春县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艾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当地的知名商品。当地政府以此为抓手,主打人文、养生保健招牌,把发展蕲艾生产、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将不同村庄进行不同形象的打造,避免同质竞争,涌现出休闲养生严垅村、茶旅联动李山村、民俗文化高潮村、世外桃源乌云山村、万亩花海龙泉庵村、桃花际会杨畈村、商贸物流夏漕社区、户外探险白羊沟郑家山等众多特色明星村,叫响了驹龙园茶文化节、蕲艾健康文化节、梯田火把节星光节、“百元蕲春一日游”等大批特色节庆游,年吸引乡村旅游160余万人次。
 

截止2016年,全县种艾面积已达7万亩,艾叶产量达12万吨。随着蕲艾产业的开发和健康旅游的深入发展,艾灸保健养生旅游已成为蕲春一大消费热点,全县发展艾灸养生馆所67家。通过发展蕲艾养生游产业,蕲春县已有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经验总结: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链,塑造主打品牌。围绕主打品牌,依据项目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乡村旅游子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从而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四) 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崀芴村

发展模式:依托景区资源,引入外部资金,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乡村旅游


崀芴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土地贫瘠的落后村子,村民们几乎家家入不敷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崀山镇政府着力抓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崀芴村距离崀山骆驼峰景点非常近,过路游客非常多。崀芴村借骆驼峰客流优势,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了村中近200亩土地,连片栽种了百日草、格桑花、野菊等观赏花卉,打造了一块靓丽的观赏田——蒋家滩丹霞花海,并在周边进行农家乐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同时村内的生态农庄、酒庄依托崀山景区,采取优质农产品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靠着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收入也大幅增加,尝到了旅游发家的甜头。

 

“崀山模式”就即把崀山旅游与精准扶贫同步,把景区项目建设与乡村基础设施同建,把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与农户旅游收入同增,把景区保护管理与和谐景区同抓。目前,通过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崀山镇的每个村都实现了脱贫脱困,崀芴村收入增加80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幅达3000元,村里的贫困户由原来的57户减少到了28户。
 

经验总结:以现有景区资源为依托,通过引入外部资金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营造乡村旅游环境。以生态景观为核心,建设农家乐、生态农庄、酒庄提供除观光外的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扶贫拓宽目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