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

国家政策背景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因此,消除贫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必须面对并且需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2.总书记“两山”理论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指明方向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在安吉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两山”理论。“两山”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为乡村如何脱贫致富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方向。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

4.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必将大大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发展

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对农村扶贫脱困、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明确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达到约5500亿元,年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万亿元,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

产业与市场背景

1.产业结构调整,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指明了路径。

2.旅游业升级,乡村旅游市场爆发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保有量的提高,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拍照形式的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式旅游、自驾游形式转变。传统景区、景点缺乏新意,许多游客不愿再故地重游。反之,由传统景区、景点带动的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逐渐火爆。游客更倾向于远离城市喧嚣、具备生态环境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及出境游。

乡村旅游扶贫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符合乡村客观实际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乡村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是丰富和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需要。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大量以乡村旅游形式扶贫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参考。

七大着力点

根据多年的乡村旅游项目操作经验,山合水易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在于:资源、资本、规划、营销、管理、人才和政策七大关键因素,这也正是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七大着力点。

资源

是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基础,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开发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路径与策略,也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资本

无疑是推动乡村旅游扶贫能够顺利发展和快速推进的动力。这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发展所必须面对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管理

贯穿着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过程的方方面面,科学有力的管理是乡村旅游项目能够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反之,则前功尽弃。

规划

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顺利发展的保障。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客观认清乡村的基础情况,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掘项目的资源,发挥项目优势,避免劣势。为乡村的旅游扶贫发展提供科学的定位、发展思路、产品体系、空间布局,帮助乡村科学发展。

营销

能够让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并正常运营从而获利的前提条件是营销,让品牌打出去,让消费者知道。好多乡村旅游项目建得很好,可是怎么运营不好呢?其实,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营销这一环节,消费者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产品,何谈运营、何谈盈利呢?

人才

无论是营销、管理还是具体到每个乡村旅游项目的每个服务、每个产品都需要人来运作。所以,专业、敬业的人才团队更是关键,不容忽视。

政策

所谓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最基本面临的问题就是贫困。而为何贫困?原因很多。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植、帮助、引导和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实践证明,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顺利发展,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支持。

综上,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工作,应聚焦以上“七大着力点”,补足短板,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规划方法论

如何做好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山合水易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八个方面:

(一)基础研究

山合水易认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规划的前提,首要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针对项目地的基础研究工作。所谓“因地制宜”,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对项目的基础情况了解多少,对一个项目的基础认知,你是否真正“认识”它,关系到规划方案提出的定位、思路、产品体系、空间布局是否真的合适,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项目。因此,要想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是前提,而一个科学规划方案的前提则是规划前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项目的行政区划、人口、区位、交通、自然状况、资源条件、周边市场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贫困诱因及贫困概况等因素。这些维度是你是否真的“认识”你所要规划的项目的基本衡量指标。

(六)开发时序

开发时序是为了合理有序的促进规划的实施,结合乡村开发主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分步实施的时间安排。在开发时序安排时,要结合开发主体的实际运作能力,结合项目发展策略的逻辑,进行统筹安排,以保证项目规划目标能如期实现。

(三)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思路和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核心策略,是指导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总体安排。因此,需要在经过基础研究、综合评价后,再次明确发展动力,从而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并提出总体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从宏观上给予明确的指导。

(二)综合评价

通过前一阶段的基础研究后,会对项目地有个清晰的认知,再综合评价后,找出项目地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这是正确提出项目定位、发展思路和规划方案的基础。

(四)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是基于战略规划宏观层面的指导下,从产业、业态角度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给予的规划。明确产业结构、搭建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产品体系,从而将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五)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结合产业规划的思路,将具体产业、具体项目在地里空间上给予合适的安排,保证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空间联系的科学性。

(七)项目储备

项目储备,是结合规划方案提炼的重点核心项目,是规划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抓手和支撑。

(八)实施保障

为了保障项目能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营,从管理、资本、人才、政策等多角度给予的综合保障。

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取决于项目地拥有的资源条件以及区位、交通等优势。
基于此,山合水易认为乡村旅游扶贫一般可分为下列模式:

政策总汇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鼓励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

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各地要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加强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

一要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旅游项目,各地应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手续,积极组织实施土地供应,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远海岛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景区内建设亭、台、栈道、厕所、步道、索道缆车等设施用地,可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其他建设用地”办理规划手续,参照公园用途办理土地供应手续。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及相关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可在2018年前由旅游厕所建设单位集中申请。

二是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土地用途按旅馆用地管理,按旅游用地确定供应底价、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利用现有文化遗产、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活动,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上述机构土地权利人利用现有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可保持原土地用途、权利类型不变;土地权利人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办理。

三要加强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和使用管理应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其他相关区域保护发展建设等规划,不符合的,不得批准用地和供地。严格旅游项目配套商品住宅管理,因旅游项目配套安排商品住宅要求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不得批准。严格相关旅游设施用地改变用途管理,土地供应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整宗或部分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宅等其他经营项目的,应由政府收回,重新依法供应。

国务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各金融机构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和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在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信贷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给予倾斜。

国家旅游局:120亿旅游基建基金申报启动

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行、旅游小城镇等项目为重点支持对象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发布消息称,自2015年下半年国家将旅游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领域以来,首批1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已完成审核进入拨付程序,第二批120亿元建设基金的申报工作目前也正式启动。重点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行、旅游小城镇和新产品、新业态项目。

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出台

到2020年,新建200个以上全国旅游标准试点示范单位

4月15日,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国家标准将达45项以上,行业标准达60项以上,地方标准达300项以上,新建200个以上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旅游标准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宽,标准体系结构明显优化,标准之间协调性有效增强,适应和支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国家旅游局等12个部门制定并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方案》

(一)五大任务

1、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探索“多规合一” 。

2、加强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

3、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4、加强重点村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

5、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二)八项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全国2.26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则》

在产业发展脱贫的规划中,提出了旅游扶贫的详细措施。

1、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开展贫困村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贫摸底调查,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名录。以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扶贫重点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游客资源共享。安排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培训和就业。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依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农事景观及人文景观等资源,积极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休闲农业和森林休闲健康养生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强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培育扶持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与旅游观光、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农业项目。

3、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坚持创意开发,推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发展家庭手工旅游产品。

国务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

将农业田园综合体作为聚焦重点,推进农业领域PPP工作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组织开展国家农业PPP示范区创建工作。各省(区、市)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择优选择1个农业产业特点突出、PPP模式推广条件成熟的县级地区作为农业PPP示范区向财政部、农业部推荐。财政部、农业部将从中择优确定“国家农业PPP示范区”。国家农业PPP示范区所属PPP项目,将在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和PPP以奖代补资金中获得优先支持。充分发挥中国PPP基金和各地PPP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金融机构、保险资金加大对农业PPP项目的融资支持。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

旨在促进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用地政策上,争取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在财政政策上,要鼓励各地整合财政资金,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

在金融政策上,要创新担保方式,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在公共服务上,要从规划引导入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乡发展大系统中,打造产业带和产业群。

在品牌创建上,要按照“3+1+X”的品牌培育体系,在面上继续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点上继续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农业部办公厅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

支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增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力。

一是运用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农耕体验等资源特色,积极支持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建设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等,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景区景点以及生态建设项目。

二是加大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业绿色生态功能开发。发挥生态扶贫在产业融合中的促进作用,鼓励引导贫困农民、林区贫困职工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

案例剖析

1

河南栾川县重渡沟村

发展模式:民俗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网络营销+合作社管理

该村有耕地面积300余亩,376户,1455口人,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3分,而且85%的土地为45度以上的山坡薄地。未开发乡村旅游以前,为典型的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全村年人均经济收入不足400元。1996年以来,重渡沟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依托农家民俗文化及“水清、竹多、落差大”这些自然优势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开发建设了一系列以农家小院风情的旅游观光项目,让游客享受不尽乡村漂流的浪漫和情趣,领略到重渡沟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光。成立旅游合作社,闯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惠农”的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新路子,而且实现了旅游致富,成为乡村旅游扶贫的标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16年该村启动了“互联网+民宿”网络预订平台,八成以上农家宾馆实现网上预订,借助新媒体进行村庄旅游推介取得极高的曝光量,并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高度赞扬。2017年重渡沟村的旅游人数达70万,旅游产值达两亿元。

经验总结:

依托民俗文化、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小院、漂流等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成立旅游合作社加强管理与营销推广,以“互联网+民宿”形式加大网络营销,整合多方资源,最终形成“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惠农”的乡村旅游扶贫、脱贫模式。

2

宁夏泾源县冶家村

发展模式:景区客源分流,重点发展旅游配套

冶家村位于宁夏六盘山区,这里被列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多年来,村民沿袭“靠山吃山”的方式,生活一直处在温饱线上。随着中央出台精准扶贫工程以来,泾源将“旅游强县、旅游富农”作为民生发展头等战略。

冶家村周围还山、气候湿润,夏秋两季景色宜人,同时几公里外宁夏著名旅游景区老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年游客最多至几百万,因此实现客源分流,成为冶家村的发展目标。考虑到冶家村340户农家,贫富分化严重,有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产业无疑是这个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最佳途径。因此在出台“新建补贴4万,改建补贴2万”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近两年来县乡两级政府整合各类资金220万,重点建设附近景区的游客配套设施,如住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活动,区别于景区游览,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由于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老户带新户,大户帮小户,区域整体联结发展,最终打造为景区周边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地。到2017年,70多户农家乐经营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10多万元,最高的达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提高了20倍。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依托周边景区优势,以客源分流为主要目标,通过政府补贴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户修建、改建旅游配套服务项目。
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区域整体联结发展,打造乡村旅游体验地。

3

湖北省蕲春县

发展模式:以特有资源为抓手,打造周边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蕲春县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艾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当地的知名商品。当地政府以此为抓手,主打人文、养生保健招牌,把发展蕲艾生产、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将不同村庄进行不同形象的打造,避免同质竞争,涌现出休闲养生严垅村、茶旅联动李山村、民俗文化高潮村、世外桃源乌云山村、万亩花海龙泉庵村、桃花际会杨畈村、商贸物流夏漕社区、户外探险白羊沟郑家山等众多特色明星村,叫响了驹龙园茶文化节、蕲艾健康文化节、梯田火把节星光节、“百元蕲春一日游”等大批特色节庆游,年吸引乡村旅游160余万人次。

截止2016年,全县种艾面积已达7万亩,艾叶产量达12万吨。随着蕲艾产业的开发和健康旅游的深入发展,艾灸保健养生旅游已成为蕲春一大消费热点,全县发展艾灸养生馆所67家。通过发展蕲艾养生游产业,蕲春县已有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链,塑造主打品牌。围绕主打品牌,依据项目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乡村旅游子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从而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4

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崀芴村

发展模式: 依托景区资源,引入外部资金,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乡村旅游

崀芴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土地贫瘠的落后村子,村民们几乎家家入不敷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崀山镇政府着力抓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崀芴村距离崀山骆驼峰景点非常近,过路游客非常多。崀芴村借骆驼峰客流优势,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了村中近200亩土地,连片栽种了百日草、格桑花、野菊等观赏花卉,打造了一块靓丽的观赏田——蒋家滩丹霞花海,并在周边进行农家乐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同时村内的生态农庄、酒庄依托崀山景区,采取优质农产品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靠着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收入也大幅增加,尝到了旅游发家的甜头。

“崀山模式”就即把崀山旅游与精准扶贫同步,把景区项目建设与乡村基础设施同建,把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与农户旅游收入同增,把景区保护管理与和谐景区同抓。目前,通过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崀山镇的每个村都实现了脱贫脱困,崀芴村收入增加80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幅达3000元,村里的贫困户由原来的57户减少到了28户。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以现有景区资源为依托,通过引入外部资金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营造乡村旅游环境。以生态景观为核心,建设农家乐、生态农庄、酒庄提供除观光外的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扶贫拓宽目的。

研究文章

Research Articles

其他专题

Other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