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区域经济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6-18 |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区域经济 现代农业

区域经济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而自身发展滞后,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低、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生产管理弱等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促进农业现代的实现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地域特征的某一产业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区域内的聚集优势,进而实现产业整合升级。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不同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大发展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整合区域农业资源发展区域农业经济,有望成为当前实现重庆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重庆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召开现代农业大会

  重庆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召开现代农业大会

  一、农业现代化:一个始终高度关注的议题

  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始于19世纪末止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呈现出科学化、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等特征,具体体现在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劳动者、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不断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依然落后、农业现代科技含量低、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这些仍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连续在2004至2012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将农业现代化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提出农民增收的途径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来求解对策。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012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重申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01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称,我国农业水平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差巨大,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

  2012年9月25日在重庆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出席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重庆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到2017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为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成为重庆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大棚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大棚

  二、重庆农业现代化可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依赖何种途径,成为当前农业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当前我国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来看,各个省市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做法不一,各个区域间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有差别。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热潮中,各区域政府间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纷纷加强农业合作,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区域间政府合作为辅助,逐步走向区域农业发展一体化格局。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农村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农产品的供给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民的生活总体实现了小康。从2011年农村经济总量来看,已到达2370亿元,农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直辖前的4.4倍,接近6500元。当然,虽然重庆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总体来看,重庆的农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那么,按照重庆市党代会所提出的2017年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有致,立体感强。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米。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因此,山地多平坝少、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当前重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重庆现实情况的考量,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就成为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之一。

  那么,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为重庆农业现代化提供可能,或者说,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何以立足于其区域经济发展之上,如何在区域范围内首先实现现代农业,形成区域问同步不同步、不尽相同的现代化模式,又或者说,发展区域经济缘何成为实现重庆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较强,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决定了没有一种经营模式能通用各区域。有些区域适合种植玉米,有些区域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有些地方适合发展生态农业,而有些地方则适合开发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这种“同宗不同族、同屋不同房”的区域差异比较适合发展区域农业经济。而且,“一旦某一地区有适宜发展某类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禀赋,这一地区就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农产品,且这种优势具有垄断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依据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形成自身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重庆农业资源的现实不适合采用“大一统”的发展模式。相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人口众多,可耕用地稀少,想要在国内都采用诸如欧美国家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从国情上就不容许,对于重庆而言更是如此。一方面,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没有有效地建立与健全,土地不能有效地流转,不能形成产业化生产的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发展农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的使用权及所有权,人均土地面积有限,有限土地面积上无法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再有,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山地多平坝少,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唯有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区域经济的形成,都是建立在某一地域之内或者相邻地域之间,两个相邻、相近的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愿意“抱团发展”,形成“组团优势”,产生“聚集效应”,节约发展成本,并且在具体操作上也比较方便可行。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各有千秋,如何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部及相邻区域间的产业帮扶,政府抱团企业帮扶,不仅扩展了农业产业化的下游覆盖区域,而且有助于产业内产业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各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四,区域特色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区域特色如果能够获得区域规模化,其发展的后劲就会强劲。“区域性环境条件形成了区域性的生态特色,如何利用原有的区域特色,改造原有的区域特色,创造区域内的新特色”,这也是发展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然形成,如何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又不出现区域间的盲目攀比竞争与重复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必须从区域内部的特色着手。抓住特色、利用特色、改造特色,使区域特色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使得农业现代化实现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重庆农业实现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经济特征。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以追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为此,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在“区域”这个点上大做文章,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经营格局。(一)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区域为地域连片、区内资源生产特点相对一致、区间差异比较明显的农业地域空间,是农业开发建设的基本区域框架。”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农业经济必须摒弃传统、分散而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区域型、综合型、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化农业经济发展。具体到一个地区、区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认清自己的特点所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自身的区域特色,形成区域连片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区域农产品品牌。而要想树立区域农业品牌,就必须将农业生产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下审视其发展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区域农业产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维度。因此,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只有通过加速农工一体化,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翻开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史,我们可发现,尽管现代农业所依托的载体、所实现的模式各有千秋,但终究走的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其共同之处就是以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为标准,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农业产业、优势产业实体,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增强区域农业发展优势。

  从当前重庆的农业产业化现状来看,全市已发展了包括3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800家龙头企业,当前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壮大、改造、兴办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做到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龙头企业。

  (二)整合区域特色农业资源

  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客观上促使农村提供的产品将会是高质量的、安全的,从而引发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工厂化、农场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农业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会更加趋向于投入有限资金到最具经济效益的产品,并且对农村金融借贷更加重视和更趋理性。另一个方面,随着农业产品量化生产,农业跟工业、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会非常紧密,有利于实现农工商一体化。比如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步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潼南油菜花节、五间镇西瓜节等等,使得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可预知的未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间特色农业布局的形成,这种现象将越来越多,在重庆范围内形成一个“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精耕细作到机械化,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农业”的整体。通过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关联的产业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多层次加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实现生产专业化,而产品商业化实现的程度也会更高。

  (三)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区域集群良性发展的农业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必须依靠价值规律来调节,而农业竞争力的体现也必须在市场中得以实现。但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从重庆农业农村的现状出发,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扶持作用不缺或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我国区域经济的形成也往往是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政府帮扶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为此,对于重庆来说,建立一个适应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政府来搭台,企业唱主角,中介做服务,形成政府一企业一社会组织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分工合作体系,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协调、扶持、服务的功能以外,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比如,全面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发展100个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100万名农村经纪人,开展“农超对接”等直销模式,办好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等。

  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在党中央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指导下,各地都在寻求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各种途径,因此,重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不是唯一,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注定农业现代化步伐也不可能同步,为此,立足区域经济,在区域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具有理论研讨的价值,还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更是实践中出现的崭新解决方案。(作者:李坤,有删改。)

  山合水易机构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org

END